【立法會會議】工友生命安全永遠是首位
- honchausiuchung
- 2月2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立法會會議在2024年2月22日討論由劉國勳議員提出的「檢視工程審批流程及統整建造標準,善用創新技術減省建造成本和時間」議員議案,周小松議員就此發言時強調,工友的生命安全永遠要放在首位,不應為縮短建造工程時間而犧牲職業安全。
周小松議員留意到近年業界為趕工,竟然能夠將建造一層樓的時間壓縮至4天。而為了達到這個幾乎「不可能速度」,施工時往往會忽略某些安全細節,甚至忙中生亂、忙中出錯,極易發生意外。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以加強工業安全並提升工程效率,又資助業界購入和租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但可惜的是,不少私營承辦商不願試行智慧工地,亦有公司參與計劃後只買不用。他認為,若「智慧工地」普及程度未如理想,政府應研究採取強制措施的可行性。畢竟安全主任難以「無死角」監察地盤,業界始終需要借助科技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政府亦提出,未來一年檢討《建築物條例》,包括研究同步對違紀承辦商進行檢控和紀律處分的可行性,周小松議員對此表示支持。倘若政府容許一些職安制度出現重大問題的承辦商在法律程序完成前繼續做工程,是危險及不負責任的。他希望當局能早日完成條例的檢討工作。
另外,周小松議員發言時也表示不同意放寬輸入建造業勞工,因為目前已經有不同計劃引入建造業勞工,實在沒有任何再放寬的餘地。即使輸入的外勞主要在公營工程項目工作,但因而釋放出來的本地人力自然會流動到私營項目,有助緩解人手問題。至於專業及管理級人員,僱主已有足夠途徑透過不同計劃引入有關專才。
建造業議會近年積極推出中工及大工培訓計劃,培訓大量本地熟練及半熟練技工,在上月更推出「一專多能」特別班,鼓勵已取得中工和大工資格的技工,掌握多於一種專業工種知識,使人力資源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建造業亦正逐步引入更多創新建築科技,長遠可減少人手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周小松議員認為,建造業人手情況並非十分悲觀,若草率地大量引入外勞,本地人看不到前景就更不願入行。這不利於本地工人就業之餘,更有機會令人手短缺問題進一步惡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