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仔】|端午說糉

周小松 |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端午節快到了,相信吃糉子是不少市民在這個傳統節日的「指定動作」。提到糉子的起源,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屈原投江自盡後,百姓為了紀念他,於是將裝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但根據專家考證,糉子的雛形應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上古時代,我國北方有一種叫「黍」的糧食作物,在當時人們的飲食中佔主導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於是古人也會用菰葉將黍米包裹成牛角形狀,稱為「角黍」,作祭祀用途。至於為什麼要包成牛角的形狀呢?據說是因為周朝就已經盛行以牛角祭祀神明,先民就將同樣用作祭祀的角黍做成牛角狀。


與北方種植黍不同,當時的南方先民種植水稻,並有一種特別的煮飯方法,是將大米放進竹筒煮熟,叫做「筒稯」。而筒稯亦被古人用作祭祀,將之投入江河祭祀蛟龍,驅除水災。南北朝時期的一部名為《荊楚歲時記》的文獻記載:「食粽。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稯。」反映當時隨着南北飲食文化交流,人們將角黍和筒稯統稱為「粽」(「糉」的俗體字)。


時至今日,糉子款式變得多樣,無論外形還是餡料,都與古代的有很大不同。糉子亦由最初的祭品,變成端午節的應節食物及象徵。現在人們過端午節,除了自己吃糉子,也會向親朋好友贈送糉子,表達心意。而勞聯早前亦組織義工包裹糉子,再派發給有需要的會員工友,並致以節日祝福。我在此感謝各位義工的支持,並向贊助包糉材料的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致謝。


最後,我預祝大家端午安康。

 

【周昇詞】專欄

原文刊於:香港《香港仔》

刊登日期:2024-06-07

相關文章

【香港仔】|期許2025 勞工保障更完善

周小松 |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再過幾天就步入2025年,我期許新的一年,本港勞工保障更加完善。 政府去年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擴大輸入外勞,而據了解截至今年11 月底,獲批輸入的外勞人數已有約4萬。近期餐飲服務活動、零售行業失業率輕微反覆,但相關行業輸入外...

【香港仔】|歡迎政府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

周小松 |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廣東與香港在社會、經濟等方面聯繫緊密,加上不少港人的家鄉在廣東,近年本港不少長者都選擇到廣東養老。為向這些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和支援,特區政府優化了「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計劃),包括增加參與計劃的安老院總數、完善長者跨境醫療保障等。...

【香港仔】|提升公務員數字素養 迎接公共服務數字轉型

周小松 |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正全力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近期推出被視為「港版ChatGPT」的生成式AI系統,並命名為「公務員文書輔助系統」(輔助系統)。目前新系統已經在政府內部20個政策局或部門的人員試用,協助進行文件撰寫、翻譯、摘要等文書工作,既提升...

Comments


回到最頂.png
bottom of page